林日峰在「点燃普世宣教的火(三)~带领万民作门徒」(2021年)中的原话:「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8~20节『耶稣近前来对他们说,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。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,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,把我所吩咐你们的就教训他们遵守,我就常与你们同在,直到世界的末了。』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解经的主题,『使万民作我的门徒』是最重要的一个动词。我们说传福音不是把人带人信主罢了,信主还是不够,而是初步,要完成这个使命,就是我们要使万民做主的门徒。」
林日峰这里犯了两个错误:(一)谬解太二八18~20。(二)移花接木:他宣称他的宣教带人信主还是不够,他要更深的带领万民。显然是借「万民作主的门徒」名义,实际建立「使万民作林日峰的门徒」。
(一)、林日峰的第一个错误:谬解太二八18~20(经文如上):
首先要明白马太在写大使命的时候,却是脑海中有一幅完整画面,让他得以组织他的写作「大使命」的内容。这画面显然是申命记卅一~卅四章,记载摩西的最后祝福,以及他在山上观看以色列民将要得为业的地土,最后以摩西之死结束。
耶稣跟摩西一样,在赴死之前的应许和警告,仍在祂子民的耳中缭绕着。耶稣在复活后,祂跟摩西一样,前往某一座山(注1),并在那里离开祂的子民,但也命令他们要得地为业,也就是整个世界,便是「大使命」(太二八16~20)。
马太将这盟约的抉择嵌入他的福音书架构中:耶稣将这选择放在当时的人面前,以色列必须透过这方法才能从被掳中得归回,重获罪得赦免之应许,而非得着最后的咒诅。这方法就是跟随耶稣。跟随耶稣的人并非无中生有的「新以色列」,他们乃是亚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的真正子孙。
换言之,马太想要叙述的,是「犹太人再次出埃及」的主题。耶稣同时是新大卫和新摩西,但马太实际上更不止于此。摩西曾经应许以色列的领袖是耶和华(申卅一3~6)。耶稣(以马内利)应验了这个预言,以色列的神道成肉身,与祂的子民同在,但尚未得地为业(太一23,二八20)。所以耶稣在发出大使命的时候仍然停滞在「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」(太十5~6,十五24)。
所以说,接纳外邦人的万国万民的救恩虽然箭在弦上、蓄势待发。但当时仍然是停留在「祂带领犹太人再次出埃及」的框架中。
耶稣是新大卫和新摩西,大卫和摩西都是对以色列人说话,耶稣自然也是对以色列人发布命令,要他们得地为业(太二八16~20)。而十二使徒代表的是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(注2),而这十二位使徒(全以色列)便执行了耶稣的大使命。
从太二八16~20的代名词,很清楚地列出了耶稣与十一位使徒的命令(对话):十一个门徒王加利利去(16节),耶稣进前来对他们(十一个门徒)说……(18节)……你们(十一个门徒)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……凡我所吩咐你们(十一位门徒),都教训他们遵守……。
这就是神对以色列(十二支派)的命令(对话),这里多次提到的「十一位门徒」,在徒一2被确认为「所拣选的使徒」。
至于「教训他们遵守」则是指「你们……遵守我的命令。」(约十四15)然而,即使是犹太人,也不能够「直接与主相交。遵守主的命令」,一切都必须经过使徒,必须先与使徒相交。(注3)所以圣经明载:「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,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……。」(徒二42)
最后主说「我就常与你们同在」,也在使徒保罗身上应验了:「主在异象对保罗说……有我与你(保罗)同在」(徒十八9~10)。
这样,太二八16~20经文便作了 完备的上下文和以经解经的阐释,任何人为了骗钱而扭曲经文,就会即刻被经文自己拆穿骗局。
(二)、林日峰第二个神学错误:移花接木,他宣称他的宣教带人信主还是不够,他要更深的带领万民。显然是借「万民作主的门徒」名义,实际建立「使万民作林日峰的门徒」。
前面已经解释了太二八16~20的背景主题,是神再次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。林日峰说他也在其中,并且要「人多钱多」的宣教。他对经文的无知、对錢財的渴慕,也只能沦为笑柄。 (完)
(注1)、「十一个门徒往加利利去,到了耶稣约定的『山上』」(太二八16)。
(注2)、当时是十一位使徒,后来的马提亚与十一位使徒同列(徒一26),代表以色列十二支派。
(注3)、见本期短文「为何只能是使徒宣教?」